人物
时段
朝代
诗文库 题目
张邦昌尚书左丞宣和元年十一月戊辰 北宋 · 宋徽宗
 出处:全宋文卷三六○五、《宋宰辅编年录》卷一二
朕纂承祖考,保乂家邦。
永惟万事之微,实赖四邻之助。
久惟登用,兹有次升。
具官张邦昌履信而守谦,蹈中而迪吉。
学足以贯天人之奥,识足以通今昔之宜。
擢自演纶,古训载扬于凤阁
试之专对,王灵远畅于鸡林。
旋假道于北门,肆参华于右辖
试观体国,备见济时。
惟允协于一心,遂克和于庶政。
宜进厥序,俾孚于休。
朕心朕德惟乃知,嘉谋嘉猷其入告。
张邦昌乞正名位劄子靖康二年四月 宋 · 胡舜陟
 出处:全宋文卷三七七六、《三朝北盟会编》卷九○、《胡少师总集》卷五、《建炎以来系年要录》卷四、《新安文献志》卷七八《胡待制传》
臣以鄙陋,谬当言责,而又昔蒙收录,受恩良厚,辄效愚忠,仰报万一。
今日之言,笃于爱上,陛下谅臣区区,必不加罪;
若小人自为身谋,必欲置臣重辟,臣亦甘受不辞。
臣窃睹陛下正位宏远,非出本心,外迫金人兵革之威,内念黎元涂炭之苦,良不获已,总览权纲。
自践阼以来,谦虚畏抑,命令起居不敢侔于至尊,故自士大夫以至闾阎僮仆,翕然称颂,皆知陛下忠义之心坚如金石,不肯朝北面而事人,夕南面而臣人也。
此有以知陛下处富贵崇高,聊以从权,非固执以为己有也。
大金已返其国,而君臣之义安可一日而废?
陛下之高明洞达,释然去位,宜不为难。
第恐奸言荧惑聪听,谓大金为可恃,谓天位不可失,谓自古有亡必有兴,此皆小人轻虑浅谋,但顾目前之利,不识祸福之机者也。
本朝自祖宗以来,恩德在人至深至厚,九州四海,岂有一夫不心怀赵氏者?
自二帝播迁,人皆泣血,但恨敌国势强,力莫能回,所以兴灭继绝,报本反始,天下正有望于陛下。
若奋发英断,斥去奸言,使赵氏之祀已亡而存,此伊尹、周公盛德之事,名与天壤不朽,庆流子孙无穷。
若曲徇小人之言,顿失君臣之义,则中原干戈相寻无已,生灵屠戮,何有噍类?
陛下不得已而登大宝,忍复使之若是耶?
今四方勤王之师云蒸雾集,彼为赵氏而来,岂有从吾号令?
闭门拒之,有同儿戏。
伏望即降指挥,正其名位,请元祐皇后垂帘听政于内,陛下以太宰治事于外,特遣大臣往迎康王,明以此事播告将士,孰不欣然悦服?
此实天下之盛福,陛下卓越之殊勋,万世一时者也。
伏望采择狂愚而加意焉。
乞毋支赐张邦昌家属月钱奏 宋 · 曾几
 出处:全宋文卷三八○○、《老学庵笔记》卷八
邦昌在古法当族诛,今贷与之生足矣。
乃加横恩如此,不知朝廷何以待伏节死事之家。
澹庵(原注:弘治改元,余督役凤阳道建康时有盗发秦桧坟。墓中多设机关,虞盗掘,然岁久机败,不复发。中多古器、奇玩,盗取不尽,有弃者。颅骨灰散草中。墓前神道一碑,卧苔藓中,额篆乃高宗宸翰,隐隐有“决策元功,精忠全德”八字,碑面无文字。俗传死,恶著,无人肯撰文。或云秦熹嫌其文字含讥,不之镌也。墓今在应天府境内。牧牛亭近墓之寺,昔为家不实子弟所破败,寺僧恐人疑寺以夙怒相仇,因闻其事于官,请掩之。识者私书相遗,有曰:“昔秦桧在虏,挞辣知其深狡可用,阴厚纵归而尊显,张邦昌刘裕以歆艳之。桧实阴恃虏势,度宋帝畏虏,不敢违己。而虏人所忌者,中兴四将。于是首起大狱,杀岳飞父子,以威韩、张三将。暮年又起大狱,必欲尽覆异己者。赵鼎张浚胡铨等五十三族,奏牍垂上,而为鬼所杀。使数年不死,诸公尽杀,有宋尚能国乎?所幸前此赵鼎张浚辈,力主亲征,跸驻建康。于时诸军捷声相继,国势隐然复张。金虏震恐,阴欲求和而难于言。之邪谋始大阻,于此而心思杀矣。未几,虏合计,诡还梓宫太后,借此以张虏恩威。而高宗君臣甘于豢养,以为得策。此虽可耻之甚,然亦辈前日馀威。及胡铨封事,虏人购之千金,知我国中有人,势须讲解。而也恬不知耻,方乃洋洋然扬眉掉臂,以为己功。高宗复从而赐前碑额,以功归,千载而下,令人见碑,恶心思呕。况昔闻临安朝天门东有郁葱之气,而阴请以为赐第,此正张邦昌刘裕贪恃阜城王气,以萌邪心,而不知以负且乘之不可为也。阴险觊觎,如见肺肝。昔唐玄宗幸蜀,李林甫斲棺鞭尸,未闻复有收掩之令。秦桧奸恶,浮于林甫。宋君臣忘戴天之仇,媚虏苟安,国典未正。意者无乃皇天尚未释怒,以金陵宗建基之地,不宜容此奸恶朽骨,污秽畿甸,特假手于贼耳。宜存天戒,以惩极恶。”逻者得其书以闻,府县遂挥僧使去。噫!澹庵先生生前立朝,曾无容足之地,而身后足迹所经,皆为乡井。秦桧生为宰相,志欲全吞吴越,而死无葬地,善恶终报如此,天道昭昭,其可诬哉!题,明正德琼台志》卷五作《澹庵泉》。 ) 明 · 王佐(汝学)
七言绝句 押虞韵
中兴封事百年无,身倚皇天自不孤。
酌罢清泉问秦桧,已无寸土寄头颅(土,明正德琼台志》卷五、诗选皆作“地”。)
牒知庐州冯询等密切关防张邦昌家属靖康二年三月二十六日 宋 · 向子諲
 出处:全宋文卷三八三○、《三朝北盟会编》卷八六
访闻张邦昌受金人伪命,已有人诣济州大元帅府陈述上件事迹。
契勘本官家属,母与子皆在庐州,须至先有行遣。
牒候到,请照会将应本官,于亲属密切关防,毋得漏落及有疏虞,候大元帅府指挥
仍选委有心力忠实官干当,须别以事为名目,庶不张皇漏泄,摇动人心,有害国事。
亦具因依,此牒知庐州都钤冯大卿去讫,更请同共议事,仍亲书已如何施行公文回示。
今牒提举淮西范礼部。
靖康二年三月二十六日牒。
仍具申元帅府,乞更赐行下本州,严行关防。
上金主乞早赐遣张邦昌靖康二年二月 北宋 · 王时雍
 出处:全宋文卷三五○五、《建炎以来系年要录》卷三
今来军民悉愿推戴张太宰,缘京城无主日久,伏望早赐遣,备礼仪施行。
张邦昌 北宋 · 翁彦国
 出处:全宋文卷二七○六、嘉靖《建宁府志》卷一八、《四朝闻见录》卷二、《宋史翼》卷七
相公朝之元臣,初以使命出疆,已而与兵俱入。
遭变故,事状骇异。
虽私心意其出于迫胁,然殊恨相公之不能死也。
又谓相公既以救时之心,权就大事,然处斯位也,居斯名也,天下之人能谅相公之心者几何人哉?
手书之下,颇行庆赏,虽号令不出四郊,而忠义之士投袂而起者多矣。
迎延福之文,援引故实,多非所宜。
相公有所顾避,故为微辞,以示深意,安知天下不疑相公新都之渐乎?
夫无其意而有其言,血气之类,不可欺也;
有其意而有其言,而不以时决,是速天下之兵也。
康王之军距京城不数舍,宜致臣礼请临郊,身率将士,降服而囚,以自归于辕门,非特老母弱子可保寿命,朝廷当考相公之诚,图相公之功,其为报岂有量哉!
谨与相公期旬日之内,奉王以入。
有如迟留,某当勒十万见相公于端闱,不得施黄阁之恭矣。
向侍郎子諲张邦昌家属檄稿 南宋 · 魏了翁
 出处:全宋文卷七○八三、《鹤山先生大全文集》卷五九
靖康末吴幵、莫俦、王时雍、徐秉哲挟伪楚以叛,围城中士大夫负国卖降者行若狗彘,固不足深数,而其论奏之详、死节之著,凡有功于反正者,班班史册。
及今观《檄稿》,诸贤叙述为详,不用赘赞。
老桧陈议甚伟,亦显然在人耳目,或又谓出于马时中、吴亨仁之手,则人未可以此尽没其是也。
惟是此外如时中陷虏后排日以复辟事申邦昌(逸事状不书排日。)徐师川挂冠以去,至以昌奴其婢,虹县徐端益不拜伪赦,堂吏张思聪亦首建反正之议,皆能以一节自著者,则往往史所未载,人不能尽详。
因以附《檄稿》之末,以见自昔虽极敝大坏,所谓天彝人纪则未尝一日间断也。
张邦昌靖康二年四月二十一日 南宋 · 赵子崧
 出处:全宋文卷三八八二、《三朝北盟会编》卷九五、《建炎以来系年要录》卷四
靖康二年四月日,宝文阁直学士朝请郎、知淮宁府事、大元帅参议、兼东南道都总管、节制诸军赵子崧,谨致书大观文相公张公阁下:子崧闻人臣委质事人,义命而已。
见得思义,见危致命,人臣之常节也。
议者籍籍,谓阁下使虏踰年,日与异类处,坐视谋吾之国,不能效寸长。
京城一破,阴遣人奉召兼程,已至贼营,复坐视谋吾之君,而不能以死争。
其劫请倾危之计,阁下或与闻之,不然何虏人曲折拒孙傅之请,卒以与阁下,盖必有定论矣。
见危致命,见得思义,天下将以此责阁下。
子崧亦疑是说。
自闻入居禁中,躬受虏册,即集大军,设坛歃血,专意讨逆。
三军之士,千万人惟一心,踊跃奋迅,欲得阁下而甘心焉。
大元帅康王以节制见委,责以再造。
子崧猥在属籍,义兼臣子。
今祖宗之后系累以去者殆尽,如子崧辈偶存,若不辅大元帅以图兴复,天地祖宗实临之。
翁中丞忠义诚恳,言发涕流,必欲共奖王室。
今既大集,众愤难遏,亦可畏也。
九日李健、陈戬持书翁中丞,有反正之意,群情犹疑惑,引冯瀛王曰:「公此举由衷乎」?
子崧独谓殆天诱阁下为斯举也,前所述者,谅非阁下本心,出于迫胁无疑。
阁下少年登科,致位宰相,必知义命之大戒。
传曰:「有伊尹之志则可,无伊尹之志则篡也」。
伊尹犹不可,而况其下者乎?
阁下前日迫于虏威,欲保宗庙,全都城,不得已而从之。
今虏既远去,即有所避而归之正,以成前功,岂不本末明白哉?
既出至诚,便当断以不疑,不可犹豫,速出居相府,易服自贬,亲书以示于军中,哀鸣以请于帅府,使三军晓然知阁下前日权以济事,而实不忘吾宋也。
子崧等亦当按兵城下,以待大元帅之命。
若迟疑不决,则三军必曰以天下之师,诛天下之逆,非子崧等所能专也。
阁下老母垂年,伶俜一子,身将五十,必不肯为覆族之计。
或谓阁下亲属便当殄灭,况城中万姓皆死,则张氏何恤哉?
尤而效之,大元帅必不忍为。
本道已申行府,委所在优加覆护宥恕,要知夫转祸为福,几不容喘,阁下其深思之。
迫于宗社大计,肝心溃裂,书不能文,幸察。
薄暑,惟加慎眠食。
毋为空言,以受实祸。
不宣。
张邦昌翁彦国书状靖康二年四月 南宋 · 赵子崧
 出处:全宋文卷三八八二、《三朝北盟会编》卷九二
经制使翁徽猷申,今月初十日午时朝散郎尚书户部员外郎李健奉议郎陈戬彦国军前,赍到张邦昌书一本,实封印记。
除已缴连赍申大元帅大王行府外,今录白到一本,连黏在前,申当司者。
右件录白到张邦昌书一本,连黏在前。
今月初十日卯时,据太康县申,开封府差人送到四月二日黄纸手书一道,全是道登极赦意。
某即时行下太康县,不得行出,及遍下诸路不得施行,惟听大元帅行府之命。
至当日未时,据太康县申:「准知太康县大夫引为据进奏院申,准开封府指挥,拘收初七日弓手丁进、政赍去尚书礼部颁降到黄纸上印手书,立便火急令差去人申缴前来,以凭缴纳,不管误事。
县司除已收元降手本,缴送去急,申乞照会」。
某窃惟兵事贵速,几不可失,事久生变,虽悔何及。
子崧与翁彦国已差翁挺、吕翊中奉状诣府,伏望大元帅大王俯徇劝请,速正位号,以系天下之望,以折逆臣之心。
子崧等除已一面进师城外以听王旨外,伏候王旨。
张邦昌赦文靖康二年四月辛酉 宋 · 颜博文
 出处:全宋文卷三二二○、《建炎以来系年要录》卷四、《三朝北盟会编》卷八九
天下承平几二百载,百姓安业,岂复知兵。
乃者奸臣,首结边难,招致祸变,城守不坚。
嗣君皇帝越在郊野,予以还归,横见推迫,有尧、舜之揖让,无汤、武之干戈。
四方之广,弗通者半年;
京城之大,无君者三月。
从宜康济,庶拯艰危,可依下项:应手书到日,昧爽以前,罪无轻重,常赦所不原者,并特释放。
遣官省视陵寝,诸州天庆观天宁节仍旧行香,官吏并与推恩。
勤王之师令管押归元来去处存恤。
诸处宗室,除于租税。
招免贼盗等事,令礼部遍牒施行。
在京百官劝进张邦昌靖康二年二月 北宋 · 王绍
 出处:全宋文卷三九一四、《三朝北盟会编》卷八一
闻建邦立都,必立君长;
制国御俗,允赖仁贤。
恭以大金皇帝道合三元,化包九有,矜从诸夏,俾建列藩。
契勘虽不许存立赵氏,既择贤人,以主兹土,则于国于民,为幸亦已深矣。
伏惟太宰相公名高今古,学通天人,位冠冢司,身兼众美。
硕德伟望,早羽仪于百工;
嘉谋赤心,久勤劳于三事。
敢望以苍生为忧,而不以细行自饰;
以机政为虑,而不以固避自嫌。
上体大金择立存抚之意,下副国人推戴为主之望。
及别状申行府
今文武百僚、僧道、耆老、军民共请太宰相公以治国事。
窃虞别有辞让,伏望元帅府更赐敦请本官,早从舆望。
按:《建炎以来系年要录》卷四原注引。又见同书卷二。
申金国元帅乞命张邦昌治国状建炎元年二月 南宋 · 李会
 出处:全宋文卷三四○二
文武百寮、军民僧道耆老,同知枢密院事孙傅等,准元帅府牒,须得共荐一人,限今月十一日状申者。
契勘自古受命之主,必上膺图录,下有勋德在民,或权强近臣,或英豪特起,有大材略,因而霸有天下,方为人所乐推。
今来本国臣寮如孙傅等,召自外方,被用日浅,率皆驽下,迷误赵氏,以至亡国,人皆怀怨,方且俯伏,谨候诛夷。
若或付之土地,俾为藩屏,必为百姓忿疾,旋致变乱,上负选择之意。
然今奉元帅之令,备到诏旨严切,举国惶恐,非敢违拒,实以在内官寮委无其人,伏望元帅台慈体念,乞于军前选命张邦昌以治国事。
如军前别有道隆德懋、为天命之所归者,乞赐选择,本国臣民敢不推戴者。
右谨具申元帅府,伏候台旨。
天会五年二月十一日,文武百寮军民僧道耆老同知枢密院事孙傅等状。
按:《大全吊伐录》卷三,守山阁丛书本。又见《靖康要录》卷一五,《三朝北盟会编》卷七九,《建炎以来系年要录》卷二。
张邦昌少宰靖康元年正月六日 北宋 · 宋钦宗
 出处:全宋文卷四二一三、《三朝北盟会编》卷二八、《靖康要录》卷一、《宋宰辅编年录》卷一三
门下:股肱之起元首,庸闻舜帝之歌;
舟楫之济巨川,备载高宗之命。
聿求隽望,式赞鸿图。
在咨考以惟精,顾登庸之敢后?
诞扬孚号,明告治庭。
正奉大夫、守中书侍郎、兼充神霄宫副使张邦昌,识敏而器闳,才高而学博
洁于行己,保礼义廉耻之四维;
靖以立朝,懋正直刚柔之三德。
粤登庸膴仕以亟进,惟嘉猷成绩之具存。
念天步之方艰,忧民心之未定。
允资厌难,尤赖协恭。
是用擢升亚揆之崇,进贰上台之重。
仍兼官于凤沼,俾亮采于龙墀。
并衍爰田,倍加贞食,庸昭异数,特示殊施。
以朕初载论相之明,为尔盛年得君之宠。
于戏!
敉宁中外,矫情当慕于谢安
镇抚迩遐,守正宜师于裴度
钦承予训,益懋乃诚。
可特授少宰兼中书侍郎神霄宫使,加食邑七百户、实封三百户
张邦昌观文殿大学士中太一宫使靖康元年三月三日 北宋 · 宋钦宗
 出处:全宋文卷四二一六、《三朝北盟会编》卷四二、《靖康要录》卷三、《宋宰辅编年录》卷一三
门下:难进易退,允高君子之风;
崇旧优贤,实重朝廷之体。
眷予元弼,为国良臣。
用舍虽系于时,始终且笃其义。
诞敷明命,敷告治朝。
光禄大夫太宰、兼门下侍郎张邦昌,智沈而识精,气博而用远。
蚤登禁路,廷臣无出其先;
久预政机,天下实受其赐。
嘉有功于社稷,俾正位于台衡。
丙吉有声,独擅边书之备;
王商多质,有严汉相之威。
念其行李之勤,处以真祠之逸。
升华秘殿,庶尚便于咨询;
陪赋爰田,用昭宣于物采。
于戏!
留侯知足,愿遗人事之劳;
南仲将归,毋惮简书之急。
其全明哲,以保功名。
可特授观文殿大学士、太一宫使、依前光禄大夫,加食邑七百户。
张邦昌李纲升黜奏建炎元年五月 南宋 · 颜岐
 出处:全宋文卷三五○六、《建炎以来系年要录》卷五
邦昌,金人所喜,虽已为三公,宜加同平章事,增重其礼。
李纲,金人所不喜,虽已命相,宜及其未至罢之,以为中太一宫使经筵官,置散地。
淮宁赵史君檄张邦昌书稿 宋 · 史浩
 出处:全宋文卷四四一四、《鄮峰真隐漫录》卷三六
靖康之难,公以宗英之杰,贻尺纸,引大义,使僭伪缩手,逡巡退听,神器有归,卒成恢复。
算计见效,不在平、勃、李、郭下,其与朱虚侯盖异日同道也。
刘歆辈而在,或见此书,必当羞死。
淳熙辛丑闰月吉日四明史某敬书。
张邦昌文彦博例一月两赴都堂建炎元年五月十二日辛丑 南宋 · 宋高宗
 出处:全宋文卷四四三九、《三朝北盟会编》卷一○四、《建炎以来系年要录》卷五、《宋史》卷二四《高宗纪》一
张邦昌知几达变,勋在社稷。
朕尊诸论道之地,宠以王爵,欲与日引同朝,共理万物,而养恳牢避,雅志莫夺。
朕以崇德报功,悯劳以事,而养民保国,实赖图维。
虽已断来章,宣赴都堂治事,未极褒崇之典。
考祖宗故实,惟元祐閒文彦博以累朝勋德礼绝群臣,一月两赴都堂平章重事,最为异数。
邦昌已降指挥参决大政,属望尤重。
可依文彦博例,一月两赴都堂,仍不限时刻出省;
急速大政,许宰执同就第商议,以称朕优假荷赖之意。
张邦昌自裁诏建炎元年九月二十五日壬子 南宋 · 宋高宗
 出处:全宋文卷四四四二、《建炎以来系年要录》卷九、《宋宰辅编年录》卷一四
张邦昌初闻以权宜摄国事,嘉其用心,宠以高位。
虽知建号肆赦,度越常格,优支赏钱数百万缗,尤以逼于金人之势,其示外者或不得已。
比因鞫治他狱,始知在内中衣赭衣,履黄裀,宿福宁殿,使宫人侍寝,心迹如此,甚负国家,遂将盗有神器。
虽欲容贷,惧祖宗在天之灵,尚加恻隐,不忍显肆市朝。
今遣殿中侍御史马伸问状,止令自裁,全其家属,令潭州日给口券,常切拘管。
张邦昌咨目靖康二年四月七日 南宋 · 宋高宗
 出处:全宋文卷四五五○
构咨目上太宰相公阁下:天降大祸,不使构前期殒灭,而使闻君亲之流离,见宗族之荡覆,肝心摧裂,涕泪不禁,穷天下之楚毒,不足以为喻。
便欲引绳伏刃,而二圣之銮舆未复,四方之兵马方集,将士忠愤,责以复仇大义,故饮泣忍死,力图奉迎。
河北、河东忠义之兵,数踰百万,谕使邀迎,率皆响应,蚤夜以觊,闻人音而矍然。
念与相公去岁同处敌营,从容浃月,自谓知心,故比来之事,闻流言而不信,士夫将佐,亦皆云尔。
今奉来教,备陈始终,有伊尹之志,达周公之权,然后知所期之不缪。
天或悔祸,可冀二圣之复也。
所谕遣谢克家之意,读之愕眙失措,其何敢承禀!
愿皆缄藏内府,责在守者,俟銮舆归而上之。
九庙之不毁,生灵之获全,相公之功,已不愧伊、周矣。
构方身率士卒,图援父兄,愿相公协忠尽力,奉迎二圣,复还中都,克终伊、周之志。
构虽身膏贼手,受赐而死矣。
气令渐热,伏惟钧候动止康裕。
方寸溃乱,修谢不能多及。
构咨目上太宰相公阁下(《建炎以来系年要录》卷四。又见《靖康要录》卷一六,《三朝北盟会编》卷九一,《张邦昌事略》,《东都事略》卷一二二。)
复仇:原无,据右引补。